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Physical Address
304 North Cardinal St.
Dorchester Center, MA 02124
小說裡總有這樣的情節——那些曾經傷害主角的人,最終迎來報應。
這可能得到了一種報復的快感?
曾經的我你愛理不理,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,俗稱「打臉」。
「打臉」幾乎成了小說劇情裡的標配,因為讀者愛看,也因為它滿足了一種心理——讓那些曾經傷害主角的人,付出代價。
在失去主角後,那些人的生活通常會漸漸變得糟糕,走向完全不同的境遇。
那些人可能會恍然大悟:啊,原來主角曾經對我有多好,我以前不該如此對待她/他。
那些人可能表現出悔不當初的模樣,會跪下道歉,痛哭流涕……或是是真心,也或許只是因為遭受報應才覺醒。
但這樣的情節,真的能帶來滿足嗎?為什麼看到他們落魄,會讓人感到痛快?
因為看到那些人獲得了淒慘的下場,心理上獲得滿足嗎?
我不太理解,討厭的人只會想遠離吧。
從跟對方切割關係的那一刻起,這個人的任何事情都與我無關。
我呢,是完完全全,不會想再看到或聽到跟對方有關的消息。
你過得很不好,哦,所以呢,關我什麼事?
不過,這種「無所謂」的態度,大概只適用於那些仇恨不算深的人吧。
雖然比較仇恨對受傷害的人來說並不公平,但有時候有些小說主角的經歷,我光是想像都覺得難以承受,比如深愛的人被折磨得不成人形,比如全家的性命都被奪走,比如一夕之間失去了所有。
會很難放下的,仇恨。
尤其是這種極其濃烈的仇恨。
也許,從那深到彷彿刻在骨子裡的仇恨產生開始,「復仇」的念頭就是唯一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動力。
他奪走了我家人的性命,所以他也要用命來賠償。
一命換一命,我一定要看到對方的屍體。
或是我就要看他被折磨得不成人型,最好死無全屍。
再更極端一些,他全家都在我報復的名單內……這種可能就比較少了。
可是,將仇人全部消滅,仇恨就會隨著消失嗎?
仇恨,是那麼簡單就能消失的東西嗎?
從決定復仇開始,就一腳踏入無法回頭的地獄中了啊。
仇恨只會滋生更多仇恨,就像滾動的雪球,最終會壓垮一切,卻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空缺。
所以,即使仇恨再難放下,我仍然認為,放下才是唯一的出路。
只是,站在旁觀者的角度,我終究無法真正理解當事人的痛苦。
我從未體驗過這麼濃烈的情緒,不是劇中人,又怎能真正做到理解他們其中的感受呢?
未經他人苦,莫勸他人善。
我們旁觀者就只是旁觀者罷了,想像和實際永遠都有落差。